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河西宝卷

2015-01-23来源于:网络编辑:

每逢农闲时节,在夏日的树阴下,在冬天的热炕上,凉州山区的农民们总爱三五成群,甚至几十个人聚成一团,津津有味地听人演讲宝卷。随着念卷人情绪的变化和故事情节的起落发展,念到一定的“接口”上,听众们还会不约而同地加入集体朗诵和合唱。那情景,那神情,既庄严,又活泼,使宝卷不仅成为一种简朴实用的娱乐,也使人从中受到一定的教育。

宝卷是由唐代变文、宋代说经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文娱活动,在河西走廊一带极为盛行。凉州的庙山、中路、上泉、张义等山乡,是念宝卷较为集中的地方。

宝卷脱化于变文,因此二者较为相近。但变文主要吸收了印度佛经的结构形式,内容也以佛经故事为主,而宝卷则在继承的同时加以发展,使之更加民族化、地方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讲唱文学的一种。宝卷的主要形式是韵白结合,有说有唱,相辅相成,互为弥补,不仅能吸引广大的听众,同时还能起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其中,白话是念卷人为了叙述故事情节,交待事件发展过程,铺叙人物关系,点明时间、地点而采用的一种表演手法,相当于戏曲中的“道白”,是“讲”或“说”的。而韵文则是念卷人为了寄寓善恶褒贬,推演故事情节,抒发爱憎情绪,烘托渲染气氛而采取的表现手段,是“吟”或“唱”的。韵文的主要形式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均用日常口语,通俗易懂。卷首一般都是定场诗,用以赋比起兴或预示故事情节,如“池塘水满今朝雨,叶落庭前昨夜风。今日不知明日事,人争闲事一场空”。然后即以白话“却说……”开头,往下讲唱。结尾一般都是千篇一律的劝善诗,类似于变文中的“偈语”,如“男为孝心,女为贤良”、“事事都顺不哄人”,有总结主题的作用。念宝卷的调子很多,可惜后来大多失传了,现在仅存的有“哭五更”、“莲花落”等不多的一些民歌俚曲。为了丰富吟唱曲调,凉州宝卷的讲唱者又吸收了凉州贤孝中的相关调子,新鲜活泼,别有风味,从而有异于其他地方的宝卷了。

宝卷的脚本大多是木刻版和手抄本。内容基本上分三类:一是反映宗教的题材,它们是唐代变文和宋代说经的沿袭和衍化,如《目连三世宝卷》、《灶君宝卷》;二是根据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改编的,如《孟姜女宝卷》、《白玉楼挂画宝卷》;三是反映社会日常生活的,如《鹦鸽宝卷》、《红灯宝卷》等。现在留存于世的宝卷脚本,数量大约有六、七十种,且与凉州贤孝的唱本在故事情节和语言运用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互为映衬,互相借鉴,从而成为地方讲唱文学的两枝异葩。

宝卷大量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切身的社会生活,有些寓言,也是谴责忤逆,规劝孝道,隐恶扬善的。宝卷虽通俗,却寄托着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怒哀乐。也惟其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才深深地植根于群众之中,世代相传,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