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七旬夫妻坚持传统弹棉花六十年

2015-01-23来源于:永康日报编辑:

你拉线来我弹花 光阴一晃五十载

在民主小学旁的下台门处,有一间陈设简陋、灯光昏暗的老房内,有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弹棉花,神情十分专注。

“我俩加起来刚好150岁!“这是一对老夫妻,丈夫名叫任关丁,妻子名叫朱小妹,两人均已年过七旬。

阿公弹棉花“工龄”长达64年

“就我自己来说,已经弹了64年棉花了!”任关丁介绍,自己老家在西溪镇洪塘村。13岁时就跟着娘舅学习弹棉花,17岁开始正式接活。

青年时代,任关丁和许多辛勤劳作的永康工匠一样,挑着担子四方吆喝,赚点辛苦钱。朱小妹老家在四路后宅,19岁时,她嫁给了任关丁,从此夫唱妇随,以弹棉花为主要生计。

此前,老两口一直在农村开店接活,由于手艺好,“上下三处”都很有名,生意一直不错。然而在1993年,老两口一合计,竟做出一个“破天荒”的决定:把店开到城里去!

增效率,自创电动磨盘机

弹花、拉线、覆网、研磨……弹棉花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从前全靠手工操作,主要工具有以牛筋为弦的弹弓,还有木锤、磨盘等。虽然现在老艺人们都用上了弹花机,但拉线、覆网等程序,还是和以前一样,必须纯手工制作。

“我也有弹花机,不过用弹弓弹的手艺,我可一直没扔掉。”任关丁说着,还现场演示了一番,但见他左手拿弓,右手握锤,频频敲打弹弓的弦线,果然发出“咚咚咚”清脆的声响,煞是悦耳。

由于接的活很多,为了能够如期交货,老两口还自创了一台自动磨盘机。

“支架是个旧自行车把手,前后装两只磨盘,再装上电机。你要到市场上买,绝对买不到的!”朱小妹笑着,推出磨盘机按压起棉被来,随着“隆隆”的机响,很快便按好了一整面。而任关丁则脚踩老式磨盘,一步一移地再行按压,果然是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工艺不减,效率却倍增。

累活苦活收入少,却一直坚持不歇手

“不管有没有用上弹花机、电动磨盘,弹棉花始终是样累活、苦活,赚的都是功夫钱,难怪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干了。”任关丁感叹,自己从早上6点起来干活,一直干到晚上9点多,活多时,常常很晚了还没有吃饭。

据说,如今无论在城区还是农村,从事传统棉花加工的人员已很少,大多都是外地人。而像老两口这样的本地传人,早已经凤毛麟角。

“阿公阿婆,您俩一年收入有多少啊?”

“纯收入的话,最多两万多吧,糊糊口而已。”

“手艺虽然古旧,总还要有人干的。”尽管赚钱少,活又累,但老两口却从未轻言放弃。记得前几年,他们也想歇手不干,谁知没几天,老人就觉得全身酸痛,精神涣散,反倒比干活时更累。

“别看这棉花土,很多人家嫁囡都喜欢用它,现在不少幼儿园也喜欢用,因为全棉的东西不会刺激孩子皮肤。”老两口说,自己有三儿一女,都会弹棉花,但只有一个儿子接活。

邻里和谐,早把自己当成“县里侬”

“你找关丁师啊,别急别急,我带你去。”在上、下台门及其周边,只要有客人上门,立马就有邻居热情地带路。

说起这些老邻居,老两口也是心存感激:“我们虽然是从乡下来的,但住在这里18年了,从没有感到不习惯。邻居和我们都很熟,平时也挺关照的,我们早就把自己当成‘县里侬’了!”

老两口还悄悄“透露”:但凡有邻居上门加工棉花,自己能便宜都会便宜些,做的活嘛,也尽量更好更精致。

正说着,住在附近的几位叔叔阿姨走了过来,对老两口竖起大拇指:“他们这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能够坚持干到现在不容易,作为邻居,我们都感到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