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木活字印刷术

2015-01-23来源于:网络编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木活字印刷术

“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八百多年前,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王祯在其著述《农学》中翔实记载了木活字印刷术的操作过程。然而,朝代更迭,世事变幻,木活字印刷这一世界印刷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技艺,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当世人以为这古老的印刷术已经销声匿迹时,让人欣慰的是,在浙南一隅的东源村,它还安静地存在着,传承近千年而从未中断,在沁人心脾的墨香中延续着华夏文明的血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木活字印刷术

木活字还活着
东源村隶属于浙江省瑞安市平阳坑镇,在木活字印刷技艺惊现于世人前,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如今,“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这一文化名片显然更有名气。

王超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内,他用一把粗棕刷蘸上墨汁,在字模上反复涂刷,然后把一张宣纸覆在上面,接着用另一把棕刷在纸面上轻轻上下扫动,直到慢慢显出文字和图案的墨迹。等把宣纸轻轻揭下来,一首配有插图的陆游名作《钗头凤》呈现在众人眼前。扑面而来的墨香、典雅大气的老宋体字、端庄古朴的版式,让见惯电脑排版印刷的人们眼前一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木活字印刷术

在排版时如何从上万个字模中快速选出需要的字模?王超辉拿起身边的一份文稿走到字盘前,左手执文稿,嘴里用方言念着“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右手快速、准确地在字盘上捡出字模,直接放入一边的空字盘里排版,根本不用仔细查验。等他捡完字模,对着文稿逐一核对,竟然没有一个捡错!
王超辉念的是祖上传下来的“捡字诗”,一共32句160个字,基本囊括了大部分的汉字部首,字模都是严格按照这首诗排列在字盘上。比如,诗中的“君”是指把所有带“君”字旁及字形与“君”相近的字放在字盘里的同一行,如“群”、“尹”等字。只要背熟了这首诗,对每个字模在字盘上的位置就能做到了然于胸。

刻字、选字、排版,在这里看到的每一道工序,都与《农书》中的描述如出一辙。置身于此,仿佛时光倒退了八百多年,当人们以为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只存在于课本中时,在浙南一隅的这个小村落里,还能收获一份“原来你在这里”的庆幸和感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木活字印刷术

光环背后的无奈
东源村并不大,200户左右,人口不到1800人,如今能够掌握全套木活字印刷技艺的不到20人,再经各级政府认定,最终确认的木活字印刷技术传承人只有11位,并且年龄都在60岁以上。
今年81岁的林初寅老人也是东源木活字印刷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虽然如今他已不再接活,但带有徒弟,不过都是上了年纪的。“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干这行,又脏又累,他们随便在外面找个工作,一个月就能挣几千块钱。”

2008年,木活字印刷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就像林初寅老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现在,国家要我们传承木活字印刷技艺,但老实说,我们这些传承人并不想做,因为根本挣不到钱,没有实际利益,传承就很难做下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木活字印刷术

转载自《中华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