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金永才:让“乌铜走银”一直“走”下去

2015-01-23来源于:网络编辑:

导语:“乌铜走银”是云南古老的手工技艺,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然而如今却也濒临失传危机。乌铜走银最鼎盛的时代是清末民初(二十世纪初中期),随着时代的变迁,会这门手艺的人却越来越少。


在中国工艺美术界,云南“乌铜走银”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2011年6月,“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铜走银  技艺  制作  传承

金永才正在把玩他的“宝贝”

高级工艺美术师金永才是“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第六代唯一传人,目前担任昆明市官渡古镇乌铜走银传习馆的馆长。“最初我只是一名打造普通银饰的工匠”,18岁习艺,现已年近60的金永才告诉《北京周报》。在机缘巧合之下,金大师最终掌握了这门拥有280年历史却濒临失传的技艺。

漫漫传承路

以乌铜(一种在优质铜中按配方掺入金银等其他贵金属后形成的合金)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纯银(或金)熔化后走入花纹图案的刻痕中,利用高温和化学处理使银(或金)与铜融为一体,再经过冷却、打磨、抛光、捂黑等技术处理后,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用这种方法制作成的花瓶、香炉、酒器、茶器、文房四宝等工艺品呈现出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韵味。因一般多以走银为主,故此技艺被称为“乌铜走银”。

据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馆长助理张忆介绍,“乌铜走银”工艺源于清雍正年间(1722—1735年)云南石屏县一名匠师岳富的偶然灵感。在一次炼铜造器时,岳富手上的一枚金戒指不慎掉入炉锅中,戒指一下子熔化了,惋惜之余,他泄愤地将周围放着的银、铝等金属全扔进炉里。气消之后,他发现炉中出现了一种颜色黑亮的合金铜,黑色中呈现若隐若现的金黄色和银白色的线条,他试着用这种合金铜制作成工艺品,又经仔细的研究琢磨,终于成就了“乌铜走银”手工艺。 

乌铜走银  技艺  制作  传承

打磨、錾刻

张忆说,岳富掌握这门技艺之后,一直奉行“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传至第五代就没有了合适的传人,最后传给了自家隔壁的工匠李加汝。李为人敦厚老实,对这门技艺拥有浓厚兴趣,赢得了岳家人的信任,得到了“乌铜走银”的真传。

“乌铜走银最鼎盛的时代是清末民初(二十世纪初中期)”,金永才说道。当时昆明有二三十家店铺经营乌铜走银器,每年仅订单就达四五千件,不少国民党军官乃至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都喜欢订做乌铜走银作为军刀装饰类礼品。抗日战争(1937-1945年)爆发之后,人们购买能力下降,且贵金属材料采购困难,而拥有配方的人也相继去世。“直到改革开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从事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师傅李加汝了”,金永才说道。

谈起与李加汝的相识,金永才回忆,1975年他年仅18岁,是一名银匠。他居住的云南省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喜欢佩戴银饰,尤其是姑娘出嫁,需要制作整套的耳环、手镯、头钗等银饰。当时,他和李加汝作为银匠经常参加礼拜天的赶集,不时会聚在一起。加上双方的住处仅相隔半公里,时间一长,他便经常到孤寡老人李加汝家里照顾李的饮食起居。1982年,李加汝正式将金永才收为徒弟,但并没有把配方交给他,只是让他和自己一起制作“乌铜走银”。直到1995年,80多岁的李加汝身体越来越差,经常住院。金永才说,一次出院后,师傅和他一起吃饭,喝了点儿酒心情不错,就对他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不能在我的手上丢失,不然我就成了民族的罪人。”原来,师傅早已把配方写好,他把配方交给金永才,命令他在15分钟之内必须背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马蹄钟的钟声一响,李加汝把配方一烧而净。1996年,李加汝先生与世长辞,“乌铜走银”的手艺被金永才传承下来。

开馆收徒

金永才过去曾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了11年,只是在下班后或周末才从事“乌铜走银”制作,做完后带去礼拜天集市赶集售卖。他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乌铜走银”买主多来自台湾、日本、新加坡。通常他都是和买主在茶馆里碰头,边喝茶边谈生意,谈完以后再回家里取货。“乌铜走银”在海外有很多爱好者和收藏者,听说还有人会做,他们就纷纷找上门来订货。

后来,政府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在民间普查各种手工艺人。金永才遂成为制作“乌铜走银”的传承人。 

乌铜走银  技艺  制作  传承

收徒拜师仪式

2010年8月18日,作为云南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乌铜走银传习馆”在官渡古镇开馆。金永才从38位报名者中选出4人,通过拜师仪式正式收为徒弟。据说,这些报名者很多都是观看了CCTV《走进科学》栏目对“乌铜走银”的报道后,对这门手工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找上门来拜师学艺。金永才说,“挑选徒弟的首要条件是人品要好,心术要正。人品和技术是相通的,如果暴躁易怒,爱和别人发生口角,做起事情来缺乏耐心,就不适合。”这次招收的新徒弟中有的曾做过水电技工,有的并无手工艺基础,但无一例外都对“乌铜走银”的学习热情非常高,仅用一年时间,他们就学会了錾刻、打磨、走银等基本技艺。在学习期间,他们除了上交一些材料费(学艺过程会损耗大量的金属材料)外,不用支付其他费用。

据介绍,“乌铜走银”目前在国内的买家也日渐增多。“我们现在的订单都排到10月底了”,身兼销售主管的张忆说,“作为纯手工技艺,乌铜走银制做起来非常费时,因此产量有限,大件工艺品需要三四个月才能完成,小件如手镯也需要五六天。”目前,云南乌铜走银商贸有限公司的年销售额在100万元左右,销售渠道包括参加公益性展销会和公司网站直销。

乌铜走银  技艺  制作  传承 

乌铜走银成品——获奖作品

不同于以前家庭作坊式的运作,自从担任传习馆馆长之后,金永才管理的人多起来,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店里,近两年也没有时间再去赶集。每天他只做三四个小时的活儿,“做多了对眼睛不好”,他说。除了工作,他平时还喜欢唱滇剧——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永才说,“过去的手艺人都有这门爱好。唱戏和手艺都是艺术,彼此相通,如果今天心情不好,做出的作品也会和心情一样,做不好。这时,我要么去茶馆聊天儿,要么去戏院唱戏,等心情好起来,做出来的作品才能让人看着顺眼。” 

乌铜走银  技艺  制作  传承

文房四宝——获奖作品

乌铜走银  技艺  制作  传承

乌铜走银精品——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