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吴山明从艺60年执教50年"意笔人物画展"月底进京

2015-07-10来源于:青年时报编辑:雨露

17年前的1997年,著名浙派人物画代表吴山明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自己的“意笔人物画展”,以独特的画风震动画坛。17年后,2014年5月31日,执教50年,从艺60年的吴山明再次回到中国美术馆,这一次,他想述说的主题是——重返单纯。而北京站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的6月,吴山明还将把这次大展移师浙江美术馆。

“在我身上,先是老师,再是画家。过去我的教学任务重,所以时间也少,画的作品也比较小,现在时间多了,我就尝试画一些大的系列。”在靠近西湖边他的画室里,73岁的吴山明顶着他招牌的白发,笑盈盈地说:“如果说之前展览的作品是短篇小说的话,那么这次个展,则算是长篇小说。”

一个画家从艺60年不稀奇

稀奇的是在一个单位执教50年

吴山明的这个画室,处在某个军区大院的一角,四面都是绿树,只听得鸟鸣。走进他的画室,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打开一道门,门外是西湖美景,门内则是吴山明的水墨空间。在铺满木地板的宽敞大厅里,堆满了这次他即将运往北京办展的作品。不过与其说是画室,倒不如说是放大版的客厅,书架上垒着各色艺术类书籍,茶几上摆着一整套的茶具,看得出,对于艺术和茶,吴山明都爱得痴狂。

说到这次个展的主题“重返单纯”,其实吴山明就是一个单纯的人。他一辈子就在执着地做两件事:教书、画画。“其实你要说从艺60年,真是一点也不稀奇。”他笑言,在中国美院,从艺60年的老画家比比皆是,“但要是你在一个单位整整教了50年的书,那可真是蛮少见的。”自从1964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之后,吴山明在美院教书至今已是整整50个年头。“有时候我也在想,人家都跳来跳去,我怎么就那么一动不动,从毕业到现在一晃就50年了,时间都去哪儿了?”

因为工龄长、职称高,身为教授的吴山明开玩笑说学校现在都不太敢给他开太多课,“没办法,我的出场费太高了。”现在除了潜心带博士生,吴山明说他更愿意给刚进学校的大一新生上上课。“我想以我50年教学的经验,给予他们在最初学习状态下一些启示。”在他看来,教学远远比画画更为重要,“学生取得成绩,比我自己去得还要高兴。因为我只是一个点,而他们则是面,点也许能发一些光,但如果一个面都在发光,那才是硬道理。”

300余件力作揭开笔墨之谜

潜心研究阳光和淡宿墨

作为对自己多年以来在中国人物画方面的探索总结,本次展览共展出吴山明的300余件作品,将以体素照神、笔迹墨痕、淡者愈真三个单元呈现。主展区“体素照神”,由“香格里拉”大型人物画、“民国人物”、“论道者”、“宿墨笔谈”和历次游历采风手稿组成。这次的12张香格里拉作品,是吴山明近年来的一个大系列作品。香格里拉是吴山明误入的桃花源,他用他最擅长的笔法处处做标记:在小孩的鬓角上,在阿姐羞涩的右肩上,在大叔宽阔的棉衣上,在远处的一抹雪山上……“藏民们长得真是漂亮,浓眉大眼的,他们都不知道自己那么美。”吴山明一边给记者看他的作品,一边感慨。这组大作,届时将放在中国美术馆宽敞的大厅,带来雪域高原的力量。

这些年,吴山明也一直在研究如何用水墨来表现阳光。“在高原写生,那些阳光、经轮、初雪,给了人无比的灵感。阳光洒在草原上,好像铺了条金色的毯子,然后姑娘从帐篷里走出来,打在她身上的光影,实在太好看了。”吴山明说,他一直在尝试如何用中国画的方式来画阳光,“不是西方绘画式的光源,也不是四面八方中国式的散光,而是想在线条中体现光感。”他说,墨和水的交融,有一种闪烁的光感,于是想画出青稞的光感,用笔也要有一种闪烁。

当然,更让吴山明自豪的是他对宿墨的运用。在他看来,作为浙派水墨人物的第二代,不能专门咀嚼老师们嚼过的东西,必须要有自己的突围。于是他从黄宾虹先生运用浓宿墨创作中获取灵感,潜心研究宿墨。自1997年在京展览之后,几十年来吴山明一直不停琢磨并更大地开启他对宿墨的实验。宿墨其实就是脱了胶变质的墨,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但是它并不好掌握。因为太黑,所以会没有韵味。中国画讲究的是意境,但是宿墨却无法营造虚拟灵动的感觉。于是吴山明在加入大量水之后,调出的淡宿墨笔痕犹在,却墨色丰富,水汽氤氲,给作品多了一个肌理的层次。“宿墨原本就是坏掉的墨,但是现在因为这种画风,甚至专门出了宿墨的产品。”吴山明说,可见当下对宿墨的关注。不过他在创作时还是一直坚持自己调墨,著名评论家范景中打趣说:“在这里,画家同浓宿墨黄宾虹做了邻居,偶尔叩门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