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版画创作不排他进退裕如无滞碍

2015-09-06来源于:广州日报编辑:兰兰

日前,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了“赖少其版画艺术文献展”。上世纪30年代,赖少其曾被鲁迅誉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无独有偶,现当代国画大家石鲁,也曾经是一名版画健将;今天在中国山水画坛占有一席之地的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早年也以版画名动全国;而在西方,毕加索一生就留下相当丰富的版画作品。近日,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王华祥,更披露了一份名单——当代艺术界“大腕”徐冰、方力钧、周春芽、冯梦波等,均“出身”版画系,并认为版画专业毕业的学生,转型从事其他各种艺术门类,几乎无所滞碍。

那么,版画创作究竟有什么特点?能打通怎样的艺术思维经脉?希望通过业界专家的剖析,让更多人对这一较为冷僻的艺术门类有更深入的认知和鉴赏能力。

版画表现思想观念

与当代艺术不谋而合

为何版画专业“诞生”了众多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王华祥认为,这跟版画本身的创作特点恐怕有着莫大的关系:

第一,版画的创作方式有一种间接性。国画、油画、素描、雕塑,都是直接用画笔或材料去成型,艺术家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效果,版画却是借助刀具、版材等,通过印刷呈现结果,这种间接性使得版画家天生就要去使用某种媒介。而就整个当代艺术来看,很大的不同就是媒介的变化、材料的变化。对于版画家而言,如果他们转向当代艺术,对使用新的工具、媒介,心理上不会有任何不适,很容易就能运用自如;

第二,艺术的源头虽然都是模仿、记录生活,但版画家在模仿时既要熟悉工具,又要对眼睛所见的物象进行过滤、归纳、概括乃至抽象提炼,而后重新编排,这就跟传统绘画的直接模仿拉开了距离,创造性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突出。这跟现当代艺术中要求形式创新、突出个性的理念很接近。即便不是做当代艺术,版画家改做装帧设计、广告设计,也能迅速地转换角色、驾轻就熟;

第三,观念性也是版画的一个主要特征。其他画种对自然的依赖、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审美上的惯性,都比较突出。而版画从一开始就特别注重表现的内容,像古代的版画其实是小说、经传的插图,主要起到图解、释义的作用,这当中其实已经注入了观念——用版画为某种思想、精神服务,这跟当代艺术的主张其实也不谋而合,所以版画家天然地不会排斥当代艺术的这一诉求。

王华祥表示,其他画种的学习,可能会产生比较强的排他性,对跟该画种语言、系统不一样的媒介、传统、内容、题材,会有“异端”感觉,而版画的学习训练当中,以上三点决定了它几乎没有要排斥的东西,所以版画家可以做到随机应变。“这恐怕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群体中,不少都出自版画专业的重要原因。而且不会断流,每一代当中都有佼佼者。从中央美院版画系的毕业生作品看,也可以留意到,今天每一位学生的形式语言,识别度都非常高,个性鲜明,内容趋于晦涩难懂,不再是那种情节性的描述。他们这种高度观念化的创作,具有很强的当代性。”

而王华祥本身,也是一位跨界典型,既做过写实版画、表现版画,也做过雕塑、写实油画、观念油画以及行为艺术。“当初的‘将错就错’系列,形式比较叛逆,现在我日益回归到古典方式,但观念上仍然是当代的,只不过在语言和技术上更加传统了,这样一种进退裕如的能力,应该都是版画训练带给我的。”王华祥如是说。

版画家用笔如耍刀转型后金石味浓厚

作为在山水画创作方面有着明显个人风格的国画家,许钦松也尤为注重版画底子带给国画创作的创新意识、变革能力。

许钦松表示,版画是伴随着印刷术诞生的一个画种,并跟着印刷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但在中国,一直是作为复制型版画存在的,直到上世纪30年代,鲁迅引进德国、前苏联和日本的版画,所谓“版画回娘家”,国内才开启了创作型版画阶段,才有了新兴木刻这一说法。当时,无论是国统区的版画,还是延安版画,都成为反映现实、救亡图存的有力战斗武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部分人继续坚持版画创作,另一部分人则转入到国画创作中,像石鲁、赖少其就是其中的代表。“无论是表现现实题材还是自然题材,版画都要求创作者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对表现对象进行高度提炼、归纳,形成一种强烈的版画语言。这使得版画家往往具有较强的当代理念和创新意识,更不要说新兴木刻兴起时,这些人还是进步文艺青年,站在时代的潮头,有很敏锐的思想,内在变革力量非常大。因此,跟一直在国画传统中稳扎稳打的画家相比,当时这些版画家转入到国画创作以后,创新的能量很快就爆发、彰显出来了,无论是石鲁还是赖少其,他们求变、求新的意识,在国画中都体现得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