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德黑兰街头壁画成风景 “打倒美帝”图最有名

2015-07-11来源于:文汇报编辑:雨辰

德黑兰附近,建筑工人在对壁画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墙面上绘制的人物是已故的少将侯赛因·哈拉齐。

初来德黑兰的人,兴许会大跌眼镜:这个有着1200万人口的一国之都,放眼望去,却尽是些“造了一半”的房屋——正面看粉饰得玲珑别致,两侧却钢筋砖块裸露,大煞风景。

“半成品”充斥城市街道自有其原因。由于伊朗土地私有,地主们买来地后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就将房子延伸到了“地界”上。于是,楼与楼肩并着肩,形成了伊朗特色的“联排公寓”。只是那些先立起来的楼,左右两边皆是灰头土脸的土坯墙,无从遮羞。

但很快,聪明的伊朗人就发现,这些土坯子原来可以成为施展才艺和政府宣传的绝佳舞台。于是一描一绘间,伊朗城市的“壁画文化”渐渐诞生了……

主题:宗教、烈士、美景

宗教是伊朗公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在城市壁画中也有所体现。除了对古兰经段落、宗教故事、先知伊玛目的宣扬描绘,已故最高领袖霍梅尼还有现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巨幅肖像也频频出现在城市建筑物上。

两伊战争期间,为了悼念为国捐躯的战士,也为了鼓动更多的伊朗人投入“圣战”,政府在德黑兰的大街小巷粉绘烈士遗像,这一政府行为一直延续到两伊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但随着经济复苏,城镇重建,烈士画像年久失修,无人打理。2005年内贾德当选总统后,颁布了一揽子纪念两伊战争的政府计划,其中就包括重新粉刷德黑兰市内已有的烈士画像,并在城市建筑上绘制更多的烈士画像。

但伊朗城市的壁画文化,也不全是充满了政治与悲情的,更为纯粹的风景画则体现了粗中有细的伊朗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陋室蓬窗画上了欧式窗框,窗台前一盆盆“鲜花”沐浴着阳光;锈迹斑斑的大铁门摇身一变成了颇具风情的老木门,虚掩着,一位“戴头巾的少女”曼妙地“站”在门口;连旁边真实存在的树木倒影,也被细心的工匠画到了这处危楼上。笔者曾亲见伊朗人创作这样的壁画,没有图纸,也没有标尺,仅靠一支铅笔在墙上打出大约的轮廓,便开始着色,每一名粉刷匠好像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在德黑兰成千上万幅的壁画中,最有名气的,恐怕要数位于市中心瓦里亚斯广场附近的“打倒美帝”图了。这幅绘制在一栋10层高楼侧面的壁画,颇似一面竖挂的美国国旗,但象征最初北美13块殖民地的红白相间条纹变成了8枚下坠的炸弹,而象征美国50个州的蓝色星区则成了9具骷髅。“国旗”正中用黑色英语书写着“打倒美帝”的口号,下方则是用红色书写的具有相同含义的波斯语。伊朗政府几乎每年都要对它进行粉刷。这幅并没有多少美感的壁画却同自由广场、巴列维王宫一样,频频出现在旅游攻略中,成为伊朗和德黑兰的一个象征。

壁画中的细密画艺术

抛开政治与宗教因素,单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这些城市壁画,便会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点——缺乏立体感或是别扭的立体塑造,但描写细节的笔触却相当细腻。

这样的绘图手法,正是伊朗的艺术瑰宝——波斯绘画艺术,西方称之为细密画。

因为伊斯兰宗教法律的规定,伊朗画家们长期以来不知应用透视法、凸雕法、光线或者阴影等画法,而是尽可能用精致细腻的笔触来刻画人物和一切花鸟鱼虫的形象。波斯绘画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平面空间的视觉享受,运用阿拉伯几何和植物纹饰,并结合了中国的传统山水画技法,营造出一种“精神启示”的氛围。早在公元11世纪时,波斯人便是细密画艺术无可争辩的大师,至今亦然如此,久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