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张德明:编织梦想 传承竹编技艺

2015-01-23来源于:四川新闻网编辑:

四川,竹编,青神,张德明,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德明在编织作品。

“中国的竹编在四川,四川的竹编在青神”,这是世人对青神竹艺的盛赞。青神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国唯一的竹编艺术之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权威人士评价青神竹编为“艺术中的艺术”、“罕见的竹编艺术”。青神的竹编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竹编技艺精湛。近年来更是涌现出一大批竹编工艺大师,张德明便是其中之一。

2014年12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上,青神竹编大师张德明携带的10余件竹编精品获得了观展嘉宾的一致好评,并给予了“具有浓郁的巴蜀特色”、“充分展示了四川风情的历史文化遗产”等高度评语,再一次将青神竹编展现于世人面前。

他生于竹编之乡青神,4岁时,首次跟着奶奶学习竹编技艺,也第一次对竹编有了自己的认识。在随后的数十年人生中,他任过音乐教师,做过职校校长,人生数度转折后又回到竹编事业之中。他在专注提高技艺,最终成为青神竹编圈子中的“四大家”之一的同时,更不懈于开发竹编市场、将青神竹编发扬光大的人生事业。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的传承人张德明。

1月7日,记者前往青神,走近这位62岁的竹编艺人,聆听他与竹编难舍难分的故事,也为读者开启一个神奇的充满吸引力的竹编世界。

缘起:一份耳濡目染的传承

四川,竹编,青神,张德明,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编是什么?对大多数人而言,它是一门艺术,而对于张德明来说,它最初的意义却是换取油盐的商品。“青神是竹编之乡,那时候家家户户基本都会用竹子编些簸箕、扇子什么的。我爷爷去世得早,小时候奶奶就会编一些‘笆笆扇’,再换些钱给家里买油盐。”张德明说,记忆里那些从奶奶飞舞的手指下逐渐成形的扇子,和餐桌上的“有盐有味”,就成为了他对竹编最初的印象。

等到逐渐长大,丰富的人生经历让张德明对竹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停课期间,他向同学学习编“细篾条”扇子卖钱补贴家用。出于兴趣,他同时学习了采用索骥法在细篾条扇子上编织简单花纹和字。参加工作后,他在教授音乐之余钻研编织一些既实用又好看的竹编制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兼职青神县职业中学校校办企业总经理、竹编艺术高级指导教师之后,他更虚心向校内外、省内外竹编教师、艺人、专家学习,潜心于竹编艺术的教学与研究。

就在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中,那些粗细不一的竹丝穿梭织就的竹编人物、风景,让张德明逐渐体会到竹编中蕴藏的无限趣味。

执教:一个发扬传承的决心

20世纪末,由于大时代背景下经济的影响,竹编工艺这个专业在青神已经无法继续开设。眼见传统技艺即将湮灭,张德明心急如焚。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时任青神县职业中学校校长的他决定恢复竹编工艺美术班的招生。他先后邀请了该县各初中的毕业班到职中参观竹编艺术品,让学生们感受竹编艺术的魅力,领略青神竹编文化的博大与精深,由此热爱竹编,热爱青神。其后,他将竹编知识、竹编的创作普及到了该校的每个年级、每个班、每位学生,并通过举办、参加各种竹编艺术展,拓展青神竹编的社会影响力。

与此同时,他还专门编写了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精粹——平面竹编》的讲义,第一次从竹编艺术的发展历史、创作、价值、欣赏等几个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从而提高了竹编艺术在整个艺术当中的地位,也让广大学生较为深刻地认识到竹编艺术的价值,激发了学习竹编的热情。

立业:一腔扎根竹编的热忱

四川,竹编,青神,张德明,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

21世纪初,张德明将校办企业转型为独资企业,开始将全副身心投入青神竹编事业。

在随后10余年的时间中,为了更好地激发青神竹编的生命力,他充分探索和挖掘竹编艺术品题材“新”、表现“活”、色彩“多”、造型“美”、含义“深”、保存“久”、价值“高”的特色。即由题材再创性转为以自创性为主;由刻板的“形似”转向鲜活的“神形皆备”;由单一的素色、双色转向套色和多色彩;由单一的“阳编”转向“阴编”、“阴阳同编”;由一般的装饰品、工艺品转向珍贵艺术品、收藏品;由单调的竹木装饰转向精裱轴式装潢;由单一的仅对竹丝的处理转向对竹丝、半成品及成品的复合处理等。

2005年,在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试验后,张德明成功以纸、绫、绸、缎等纺织品为载体,以竹编为画心,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竹编艺术字画装裱技术,并于2007年4月申报国家专利成功。它解决了传统竹编艺术品易变色、易开裂、易蛀虫、不上档次、不便携带、不易保存等问题,也使竹编艺术更具民族性、艺术性、观赏性、真实性、展示性、收藏性等。业界同行纷纷称赞其“为竹编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他首创的折叠册式竹编艺术品,将画面分开单独编织,然后将每一幅竹编画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如《八仙图》、《十二花神》、《十二金钗》等竹编艺术品,将画面点面结合,具有特殊性、整体性和连贯性,且便于携带和保存,成为了藏家的收藏品。

经过大量实践摸索出采用切换经纬竹丝的方法,张德明首次在素色竹编上套红色,在对比色竹编上套第三色、第四色,从而形成的多彩竹编艺术品,使竹编艺术更具时代性和生命力。他的第一幅精裱套红色印章的竹编艺术品《虎》在日本展出时,引起轰动。四色精裱竹编艺术品《中国印》在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更是受到了观者的一致好评。

传承:一个永不停歇的追求

“竹编原本出自于民间百姓家,上升为艺术以后毕竟是曲高和寡,我想做的,就是把竹编元素带进千家万户、带向国际市场,让大家都知道青神竹编,也将这份技艺长久地传承下去。”采访中,张德明几次这样说道。

近年来,国际市场对中国传统艺术尤其青睐,立足于此,张德明又对传统的瓷胎竹编进行了创新,并同法国爱马仕合作,让青神竹编艺术迈进了巴黎神圣的艺术殿堂。

同时,他在以教学班的形式,在县、市广招学生,培养大量竹编人才之外,将视线投注于广阔的国内市场,通过平面与立体媒体宣传,实体与网络销售并行的模式,已经初见成效。“我们推出了一些精美的竹筐、摆件等,目前来看网络受众还挺多,市场潜力很大。”张德明说。

目前,张德明也在加紧研制集艺术、传统、时尚、实用、经济、环保为一体的竹编制品,希望能让其走进千家万户。

“只有传承而没有创新的民间艺术是会走向消亡的。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出路,只有创新,传承才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抚摸着手中的竹丝,张德明说,“这辈子,我一定会为中国竹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做出毕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