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后继乏人的民间艺术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面临失传

2015-01-23来源于:河南日报编辑:

导语: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仅从己出土的文物可证实: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乐器。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骨笛(最早的笛子距今8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入葬)出土的编钟、编磬、悬鼓、建鼓、枹鼓、排箫、笙、箎、瑟等等。这些古乐器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乐器,制作,民族,手工,失传

张团结在调试乐器。

乐器,制作,民族,手工,失传

张团结在制作乐器。

河南文化产业网2月1日消息:“民族乐器制作不能失传,后继必须有人。”张团结坦言,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不愿意干乐器这一行了。他先后带过3个徒弟,但都耐不住“寂寞”先后离开。

1月30日,天气不错,张团结坐在自家的小院子里,在亲朋好友前拉起一段二胡。

张团结今年60岁,是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乡焦庄村人。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在省曲艺界圈子中却是一位知名民族乐器制作人。

1966年,14岁的张团结前往漯河市乐器厂当学徒。经过9年的刻苦学习,他学成回到家乡开始了乐器制作生涯。

起初,张团结按照乐器厂教授的方法制作乐器,音色始终不理想。

“做好的弦子,晴天一个动静,雨天一个动静,那咋能中?”张团结决心改变工艺,找一条新路。他用价格较为便宜的杨木开始实验,反复改变琴床和口面的尺寸比例,经过了大约180多次试验,终于找了一个理想的比例。

“就是那几个毫米的改变,我现在做的乐器无论天气变化,基本不变音。”许多用过张团结乐器的艺人们都表示,张团结的乐器无论从音质、韵质还是蒙皮、上浆在全省范围内都居于上等。

“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节目上张付忠拉的曲胡、郑文献拉的大弦都是我做的。就咱平顶山市文化宫那些拉的响的弦子中,10把里有8把是我做的。”一传十、十传百,慢慢的张团结在乐器界也小有名气,商丘、驻马店、南阳、信阳等地不少人慕名前来购买。

最让张团结惊讶的是2006年,一位新疆库尔勒的张姓拉弦艺人专门从新疆开车来到他家,订做了3把乐器。

时间一长,张团结的乐器也从1975年起初的170元一把涨到了现在3000元左右。

在张团结老屋的墙上,写满了电话号码,甚至还有传呼号。张团结自豪地说,他家应该是村里最早安装电话的,他也是村里第一个印名片的人。

依靠好手艺,张团结家日子好起来了,也盖起了新房子。原来家里穷发愁,可如今张团结又有了新愁。

“民族乐器制作不能失传,后继必须有人。”张团结坦言,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不愿意干乐器这一行了。他先后带过3个徒弟,但都耐不住“寂寞”先后离开。

“平常农忙了还要种地,一年最多我也就做20把。”张团结现在不再像以前那样“勤奋”了,他知道没有人听,乐器做得再好也没用。他一方面“督促”自己年近40岁的儿子张伟峰早日接“班”,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村里的戏曲活动。

在冬日暖阳下,焦庄村时常响起乐器声和乡亲们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