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传统纺织技艺

2015-01-23来源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编辑:

导语:纺织,大致分为纺纱与编织两道工序,中国纺织的起源相传由嫘祖养蚕冶丝开始,考古则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考古遗址上发现了骨针,为已知纺织最早的起源,至新石器时代,发明了纺轮,使得冶丝更加便捷,西周则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机:纺车、轈车,汉朝时发明了提花机,明朝宋应星编撰天工开物将纺织技术编入其中。

纺织,技艺,手工,传统

传统纺织技艺

⑴【余姚土布制作技艺】 余姚市

余姚土布以历史悠久、工艺细致、花色美观、实用牢固而闻名。因余姚旧属越地,故余姚土布又称之为“越布”。东汉时期余姚生产的“越布”闻名全国。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余姚年产7.7万多匹。元朝时以所产“小江布”风行全国。清朝时期,姚北乡村呈现“家家纺纱织布,村村机杼相闻”的景象。

余姚土布是过去余姚棉区很有地方特色的家庭纺织产品,是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农家姑娘一般十六、七岁就要学习纺纱织布。

余姚生产的花色土布品种有:紫花布、净白布、元色布、青花布、茄花布、方格布、斜纹布、各色条子布等等,达数十种之多,而且新颖美观,颇受顾客青睐,畅销省内外各地。但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各种机织布料的诞生,“余姚土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007年在当地政府和市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及时对这一传统的余姚土布制作技艺进行了挖掘和保护,销声匿迹近50多年的余姚土布得以再现。

2008年,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派摄制组专程来小曹娥镇进行余姚土布制作的拍摄和宣传。

⑵【东阳土布制作技艺】 东阳市

东阳的土布起源于明末清初,颜色以青色(黑昌蓝)为主。图案最初以荷花为主,配有鸯鸳和其他花卉,俗称“荷花被”;所印染的“荷花被”、“结花围裙”等基本上都是作为女儿出嫁时的嫁妆。到清末民初,东阳有染坊100余家,南溪西坞村还出现了专制图版艺人,花版远销江苏、江西及本市周边县市。涌现出如卢贻孙、李世惠、葛继有等一批印染名艺人。解放后,东阳染色社有职工40多人,巍山、画水、郭宅等地都有印染花布的作坊。随着纺织、印染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印染花布行业日趋衰落,东阳土布很少有人问津。

⑶【平湖杜经布制作技艺】  平湖市

平湖的棉花生产历史悠久,东汉时生产的“越布”曾受光武帝的青睐,成为贡品。据《元史世祖纪》记载,元代初置浙东等木棉提举司。明天启《平湖县志》称棉花是邑内“桑蚕之外,又一大利”。平湖“土经布”(民间称谓,即土布)受松江黄道婆纺织技术的影响,生产技艺独特。1993年版《平湖县志》载:“最初为土布业,早在明代,农家多以织布为副业,所产小布是平湖一大特产”。民国时期销路以上海为中心,转销福建等地。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土经布一直是平湖人民服饰的主要原料,因其采用“未织先染色,彩纱重搭配,经织成花布”的11道独特工艺流程生产,与周边地区相比,工艺流程有明显区别,其制作技艺更复杂,因而品位更高,素以花纹细腻,花样繁多,色泽鲜艳,变化无穷而著称。此类色布有五大系列,近百个花式品种。平湖土经布极具民族民间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

⑷【天台苎布制作技艺】  天台县

苎布,是以苎麻为原料织成的布,又名麻布,由于过去用于制作夏天服装和蚊帐,故又称夏布。 

浙江省天台县,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历来以出产优质苎麻著称,“南山苎麻”更以纤丝长、韧性好早在宋代就已名闻遐迩。拈苎布丝--拈绩,自古就是天台民间妇女必做的手工活,出现了许多苎布制作工匠。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苎布市场需求减少,苎麻种植量锐减,苎布制作产业也在渐趋萧条。

苎布制作分苎麻加工和织苎布两大部分,苎麻加工包括收割、浸泡、取骨、去壳,晒干、拈绩等工序;织苎布又包括经布、营布、做布三大块,共有20多道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都有专门的器械与工具,主要由织苎布工匠来完成。作为民间的手工技艺,苎布制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承载着中国古老的手工制作的历史。

与棉布相比,苎布具有成本低、用途广泛,而且耐磨、吸湿、透气性强等优点,深受百姓的青睐。苎布常用来制作蚊帐、口袋(用来装粮食)、夏衣(称“苎布褂”)、围裙,以及丧礼的冠服(苎布衣裙、苎布帽等)。苎布还是天台“干漆夹苎技艺”(一种用于柱梁等木制品髹饰、佛像髹饰的技艺)的必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