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喜气洋洋说剪纸艺术

2015-07-17来源于:宁波晚报    编辑:婉婷


剪纸“共读西厢”

一说到收藏,人们首先想到的大都是明清瓷器、名家字画等既风雅又高端的藏品。在新年之际,我们不妨来说一说剪纸这一带有浓厚中华祈福文化的民俗艺术品。剪纸,又称剪画、刻纸,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俗工艺之一,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笔者小时候读书,在学校的“手工劳动课”上也要学习剪纸手艺,可见在国人心中该种手艺的重要性———即便不精通,起码也不该陌生。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是1959年在新疆吐鲁番的古墓葬遗址中发现的五幅团花图案剪纸,据专家考证,这是我国北朝(386年~581年)时期的作品。它们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剪成具有对称美的纹样。这说明在当时,剪纸技术已相当成熟、构图也有了一定技巧。

而我国古代关于剪纸的最早记载则是在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中。那时,民间便流行将金银箔、彩帛剪成方形的花鸟图案,然后贴在女子鬓角作为装饰了。到了唐代,诗人们开始吟咏剪纸艺术。如李商隐有“缕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的句子。

五代时的韦庄也有诗道:“绿窗人似花,劝我早还家。”其实,我国的剪纸文化和古代的祭祀文化一直有所关联。文天祥的“剪纸招我魂”和毛直方的“剪纸空教夜祭门”都反映了这一特征。宋代时出现了专业的剪纸艺人。宫廷中在立春日要向文武百官“赐金银幡胜”,官宦人家也要缕金剪纸之后相互赠送,是为当时风行之民俗。

到了明清时期,年终岁尾时家家户户都要剪贴大红窗花来迎接新春。不论是两只喜鹊停伫枝头的“喜上梅(眉)稍”,还是大红鲤鱼欢跃翻动的“年年有余(鱼)”,或是周围缀满了花儿,中间一个倒立的“福”字……那些美丽的窗花总是光鲜灵动,疏朗有致,红艳欲燃,好比是一簇簇粲然开放的花朵,特别能显现一种红火富丽、喜气洋洋的滋味。

如今,剪纸艺术也受到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收藏前景十分看好。尤其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剪纸精品,刻工精细、图案逼真、艺术性强,曾屡次在一些重大的拍卖会上创下高价的记录:比如童话作家安徒生于1864年制作的一幅剪纸作品就在2002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办的一个拍卖会上,以52万克朗(约合69万人民币)的高价成交。

而2008年,北京瀚海春拍上,一幅吕胜中先生名为《太平意境》的剪纸作品凭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以280万人民币的价格拍出。

一幅真正上乘的剪纸作品除了刻工精细(即民间所说的“弧线婉转如流水,刀刻冷峭似挥毫”)、构图夸张而不失朴素外,还应该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地方特色,能显示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展示出生活中的美的规律和神韵。所以我们在收藏剪纸作品的时候,也应该有所选择,有所鉴别,只有真正的手工剪纸才具有品评和收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