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毛泽东书法与当代名家展国博开幕

2015-05-27来源于:新浪收藏编辑:于祎铭


沁园春·雪 


开国大典

2013年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为深切缅怀毛泽东一生的丰功伟绩,再现他的音容笑貌,弘扬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与优良传统,勉励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央档案馆联合举办《巨人毛泽东——毛泽东书法与当代名家雕塑绘画展》。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中央档案馆提供的120件毛泽东书法作品;第二部分是现当代名家创作的13件毛泽东雕塑作品;第三部分是现当代名家创作的与毛泽东相关的油画、国画等58件绘画作品。

第二、三部分作品的大部分是国家博物馆藏品,少部分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宣传部、黄胄美术基金会等单位和美术家个人借展。

 毛泽东一生酷爱书法,“神游书海,目览千帖”。在他的丰泽园故居书房里,藏有大量字帖和书籍。其中,有规整秀丽、形意翩翩的汉代隶书,又有妍美流畅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劲、气势磅礴的楷书墨迹,又有逸势奇壮、应手万变的“狂草”。

不但有中国历代名家的墨迹、法帖、碑文拓片,还有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著作。他博采众家之长,继承创新,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墨迹,楷书、行书、草书齐备。这次展出的作品,包括毛泽东书写的35件自作诗和85件古诗词,可谓诗书合璧,双峰并秀。

作品蕴含的豪迈奔放的博大气势、纵情潇洒的艺术境界与超凡脱俗的理想主义、革命乐观主义情怀交相辉映。有的遒劲刚健,有的圆润流畅,有的纵逸奔放,有的严整秀丽。欣赏这些珍贵的伟人墨迹,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的艺术境界和浩然正气。

 展出的部分诗词作品内容与通行版本有细微差别。大多数作品都是毛泽东在书写时,根据时代发展、诗兴雅致变化而有所修改。如《贺新郎·别友》,是他在1923年写给夫人杨开慧的,有柔情、有别情、有误会……

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儿女情长,把柔情和豪情糅合起来,以抒发离情为核心,真诚坦露,如实地描绘出革命者如何处理爱情与革命事业的相互关系。他对这首词特别看重,始终保存着,并多次修改。原词曾写作“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妮妮儿女语。

山欲坠,云横翥”,后改成“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不仅气势大于原句,而且超越了小我,把自己置于大的革命风暴之中。

 展出的馆藏雕塑和绘画作品,汇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艺术家创作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是以再现毛泽东参加革命、建设实践活动为主题,同时反映了伟人毛泽东的个人风采。雕塑包括:刘开渠的《毛泽东》、石建春《延河边上》、曹春生的《毛主席》等。

油画包括:罗工柳的《毛泽东在延安作整风报告》、艾中信的《湖南共产主义小组》、林岗的《井冈山会师》、钟涵的《延河边上》、侯一民的《毛泽东和安源矿工》、全山石的《重上井冈山》、尹戎生的《夺取全国胜利——毛主席和老帅们》、詹建俊的《毛泽东在农民运动讲习所》、靳尚谊的《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沈尧伊的《遵义会议》、陈承齐的《进京赶考》及董希文创作,赵域、靳尚谊复制,阎振铎、叶武林修改的《开国大典》等。

国画包括石鲁的《转战陕北》、杨之光和鸥洋的《激扬文字》、刘勃舒的《亲密的战友》等。

 展览还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宣传部、黄胄美术基金会等单位和一些艺术家的大力支持,借展了部分美术作品。国画有黄胄的《谈心》;

油画有沈尧伊的《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和《走出泥沼》、秦文清的《西柏坡——1949年3月》、李长文的《毛主席西苑机场阅兵》、窦鸿的《草地》、张树军的《1964年京郊西山的夏日》、孙浩与刘婷的《给毛主席照张相》;雕塑有刘开渠的《毛主席胸像》、叶毓的《红星照耀中国》、程允贤的《毛泽东在延安》、吴为山的《毛泽东》、李象群的《红星照耀中国》、黎明的《青年毛泽东》、潘鹤的《毛泽东半身像》、王洪亮的《北上》等。

 在这所有展览作品中,油画《开国大典》和《毛主席去安源》,以其特别的经历,不仅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本次展览中的亮点。

 1951年初,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开始筹备纪念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由蔡若虹、江丰、王朝闻负责组织北京、华东的几十位知名画家。这次共创作了近百件作品,可是,没有反映共和国成立的作品。

1952年,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油画《开国大典》,后来,此项重任落到了37岁的董希文教授身上。1953年,《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其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在全国发行,发行量创造了当时的顶峰。

毛泽东主席在看了《开国大典》时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开国大典》的第一次修改是因为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董希文受命去掉了画面中第一排最右边的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岗。

“文革”中,因为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打倒,身患癌症的董希文于1972年受命将画面中的刘少奇改为董必武,此为第二次修改。1972年,在董希文的指导下,靳尚谊、赵域复制了《开国大典》。1979年,为纠正“文革”中的“左”的错误,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

根据家属的意见,为保留原稿,委托靳尚谊在复制品上进行修改。后来,靳尚谊因故未能修改,而推荐阎振铎、叶武林完成修改工作,在复制品上恢复了原稿中的刘少奇和高岗。此后,在所有重大展出中的《开国大典》均为此复制品。

 展览中的《毛主席去安源》是1967年10月1日在原中国革命博物馆主办的“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中的原作。1967年6月,“首都、江西和安源的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主办“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

按照过去组织创作的方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青年教师张培森发起,联合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教师郝国欣、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教师杨先让、杨红太等院校学生组成了工作小组。杨先让为美术组组长。展览一共定了7个创作题目,其中之一有“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

几经周折,后来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年仅24岁的刘成华(后来将错就错改为“刘春华”)同学具体负责。展出前,因为原画幅与展厅要求尺寸不符,由杨红太另请中央美院附中应届毕业生艾轩、言师仲按照集体创作的版本重新绘制。

 本次展览中的许多作品历经时代风云,不仅描绘了与毛泽东相关的革命历史和丰功伟绩,而且见证了新中国美术发展中主题美术创作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