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重庆木刻版画,曾是抗战有力武器

2015-09-06来源于:重庆晨报编辑:兰兰


王琦在1947年的套色木刻作品《石工》


刘铁华在1941年的套色木刻作品《月下进军》


市民观看展览

国际主义战士爱泼斯坦在《作为武器的艺术——中国木刻》一文中这样写着,“历史上没有一种艺术比中国新兴木刻更接近于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方向,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武器而存在的。”昨日上午,《长枪出击——抗战时期大后方版画运动文献展》在重庆美术馆开幕,展览以版画原作和文献资料,展出了抗战时期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重庆的木刻版画运动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展览将持续展出到9月12日结束,全程免费对外开放。

多件文献作品首次亮相

展览展出了文献资料近30件,主要是以当年在重庆发行的《新华日报》、《商务日报》等报刊资料为主。同时还展出了版画作品56幅,包括了丰中铁、刘铁华、王琦等版画艺术家的作品。重庆美术馆相关负责人透露:“很多作品和文献资料都是由重庆图书馆、浙江美术馆和河南省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提供,重庆观众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抗战时期重庆的木刻版画运动。”

川美术中国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所所长凌承纬告诉记者,他们首次在史料中发现了重庆木刻版画的一位先驱人物刘鸣寂。“刘鸣寂以前在版画史中是没有记载的,我们是在研究报刊文献中发现了他的资料。”现场展出的文献资料显示,刘鸣寂在1936年就在《新蜀报》上发表了版画作品。凌承纬介绍说,刘鸣寂早在1937年初就和丰中铁等人一起创办了重庆木刻研究会,可以说是重庆木刻版画运动的先驱之一,但目前还没有发现他的作品原作存世,只有文献资料。“刘鸣寂不仅用版画作品宣传抗日,还是话剧演出队的队长,经常去重庆的各个区县演话剧号召抗日。遗憾的是,1939年,年仅23岁的刘鸣寂在长寿排练话剧时,不幸从舞台上跌落最终伤重去世。”

木刻版画反映军民抗战

抗战时期重庆的木刻版画运动,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走出国门进行过世界巡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院长王炜特别带来了一份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生活》杂志,这份1936年创刊的杂志用4个版面刊登了大量中国版画家的木刻作品。

“这一页刊登的是荒烟作品《末一颗子弹》和刘铁华的《月下进军》,都是在重庆创作的。”王炜小心翼翼拿着杂志内页给记者介绍:“当时美国的记者白修德等人都在重庆,他们给美国杂志《时代》、《生活》等供稿,多次采访了我父亲王琦,大量介绍了重庆的木刻版画运动,让世界通过木刻版画了解中国人民战斗的情形。”

抗战时期,重庆木刻版画作品走出国门,去到了苏联、美国、印度等国家巡回展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抗战时期是中国木刻版画最辉煌的时期。”凌承纬说,“各国人民不仅欣赏到了中国的版画艺术,也看到了版画在抗战时期发挥的巨大作用。”

抗战时期的木刻版画运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以贴近中国社会现实,呐喊出人民大众心声为主旨的新兴版画,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和以延安为中心的边区,迅速发展成为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艺术运动。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大后方的木刻运动迅猛发展:高扬正义,抨击罪恶,宣传民众,鼓舞将士,揭露投降,打击敌人,成为中国抗日救亡文艺战线上的一支先锋队和主力军。

版画家王炜:

父亲在重庆靠版画养家

王炜的父亲王琦是知名版画家,今年已97岁高龄,曾任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等职务,现生活在北京。“我父亲在重庆生活了10年,我1942年也出生在重庆,6、7岁时就离开了,但我们家里现在还一直说着重庆话。”王炜说,虽然在渝生活时间不长,但对重庆的印象却非常深,小时候生活过的两路口、上清寺和红岩村这些地方他都还记得,“以前我外婆家在南岸水泥厂附近,听家里人说我3岁时,看着父亲的作品《嘉陵江畔》,就能指着南岸水泥厂那边,喊婆爷(婆婆爷爷的意思)。"

王炜回忆到,父亲王琦当年在重庆没有固定的工作,有时候会干点临时工,“但主要还是靠刻版画投稿挣钱,当时靠这个收入就能养家。”王炜说,版画因为创作较快、易于印刷传播的特点,所以非常适合当时的大环境。“我父亲的很多代表性作品,比如《野蛮的屠杀》、《警报解除以后》、《石工》等等,都是在重庆创作的,一般一件作品只需要一两天,快的时候一个晚上就能创作完成。”王炜说,在重庆的那10年,是父亲王琦创作的最高峰。

王炜接受采访

重庆大轰炸这一段历史

将被写成纪实报告文学

重庆晨报讯 记者 裘晋奕 前天上午,重庆出版集团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出版座谈会,并在会上宣布,包括《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100卷)等百余种纪念出版物将在年内陆续面世。

重庆出版集团发布的百余种出版物中,《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100卷)是体量最大的一个。这套丛书从2011年开始出版,由60余种档案资料、30种学术著作和10种通俗读物组成,其中不少具有重大价值的史料都是首次公布。如蒋介石签发的董必武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的文件、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的亲笔信等,在大陆出版物中均是首次披露。同时该丛书即将推出的《台湾光复史料汇编》(7本)也是首次公开出版,首次系统披露国民党接管台湾的全过程。

除此之外,重庆出版集团还邀请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对重庆大轰炸进行文学创作。何建明通过采访重庆大轰炸历史研究学者、专家和受害人家属,前往遗址实地考察等途径搜集了大量材料,用生动细腻的语言真实再现了重庆大轰炸的全貌。这也是首部以纪实报告文学形式再现重庆大轰炸历史原貌的图书。

抗战史研究专家厉华认为,当下关于抗战那段历史之所以有太多各说各话,就是因为正能量的出版偏少,“这方面的出版研究要继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