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杨柳青年画:不老的风景

2015-05-11来源于:天津网    编辑:马健云


年画《天仙送子》  


王文达刻版照 赵梵汐 摄  


非遗名片

杨柳青木版年画创始于明末,鼎盛于清朝。明永乐年间(距今600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天津漕运的兴起,使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日益繁荣,加之镇外盛产杜梨木,适宜雕刻画版,杨柳青木版年画随之兴起并日益走向兴盛。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成为历史的“活化石”和反映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代表作品有《连年有余》等。杨柳青木版年画于2004年4月被文化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专业性试点项目。2005年12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故事

王文达:刀尖上的手艺

“人生四喜”之所以让中国人痴迷了千百年,是因为它们各有各的作用、满足和回味。久旱逢甘雨,解的是饥渴;他乡遇故知,填的是寂寞;洞房花烛夜,留的是快乐;金榜题名时,要的是认可。不过,最能将无边喜气酝酿到浓厚,最能把美好祝愿放大到极致的,还得说是普天同庆的中国年。

过年就离不开年画。那花红柳绿的画面上,不知留驻了多少代中国人的欢乐与憧憬。

河西区佟楼三合里111号是个幽静的院落,坐落其间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和它收藏的明代以来的万余张年画以及6400余块古版一起,静静地等待着来者的翻阅。

68岁的王文达是杨柳青木版年画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与杨柳青年画的情愫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

1953年,在天津市文化部门的组织下,几位老艺人成立了“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恢复了杨柳青年画的固定生产;1958年,天津德裕公画庄、天津荣宝斋、杨柳青年画工场合并为天津杨柳青画店(后更名为天津杨柳青画社),完整保留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的全部技艺,成为杨柳青木版年画专项保护和发展的官方机构。

1960年,杨柳青画社到周边省份招录学员,16岁的王文达凭借孩提时代临摹连环画的基础考进画社“年画训练班”。当年春节,他背着行囊从河北省青县坐火车来到杨柳青镇,师从武强年画名师肖福荣、李长江,得到传统木版水印刻版技术的真传。

王文达回忆:“我们那时候是半天工作,半天学习,一边跟着师傅学手艺,一边整理旧画版。学徒工一干就是5年,帮师傅整理出不少珍贵的传统年画。”刚刚入道的他沉浸在对杨柳青年画的无限向往中。他从师傅们的讲述中得知,杨柳青木版年画产生于明末,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当时的画样(粉本)多达几千种,镇上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的成品产量就有2000件(每件500张),超过100万幅。全镇周边的32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擅丹青”,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年画集散地。

业内人士都知道,杨柳青年画勾、刻、印、绘四道工序中,刻的难度最大,那是再现代化的机器也无法替代的手工技艺。王文达说,木版年画重在木版。别小看这块版子,里面的门道博大精深,先是选材,一定选择木质厚实、无横竖丝的梨木,因为这种木种纤维细密,软硬适中,勾勒出的线条润朗大气。版子选好后,要刨平、拼缝、打光,经五六年风干定型才能使用。年画中的所有线条,大至外部轮廓、小至人物皱纹,都要事先用刀刻在梨木版上,再经拓印和彩绘成为成品。

一把刻刀、十来把凿子是王文达的全部家当。他说,“以刀代笔”是杨柳青年画的精髓所在,需要技术,更需要修养。除了深厚的美术功底外,还必须钻研著名画作,特别是以线条为基础的中国画。50多年来,经他手刻的每一块版上,都注满了学习和二度创作的心得。据他介绍,一块杂志大小的木版刻制成型需要一个月左右,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入口处一对高2.5米,宽1.2米的巨型门神就是他率三位木刻师用时一个月雕刻而成的。他说,一位木刻工艺的学徒至少经过3年训练才能出师。

据王文达介绍,杨柳青年画分为粗活和细活,粗活的销售对象主要在农村,题材相对单一,但一直是农民朋友一年的企盼。年画里有人物、有故事,也有意境,是旧时村民学史明理的主要“教材”。 杨柳青画社经过长时间的挖(掘)、整(理)、创(新)、移(植)后,使这一画种的质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而且各工序全面提升,深刻体现了木版年画的筋骨精神。

一辈子用刀在木头上行走的王文达坦承自己累在其中,乐在其中,从没觉得这种对文化的坚守有多么枯燥。他现场为记者演示了几个刻版步骤,先剔去木版的空白处,留下原稿墨线,完成墨线版。接下来将勾好的墨线稿反粘在梨木版上,以刀代笔,逐条线在木版上镌刻,然后一一将线外部分剔空。他说,要想印出来的画线条漂亮,与原作有极高的契合度从而达到“翻旧出新”的效果,木版线条必须“立得住”,技师要对原作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确保后面工序的精细度及柔和性,成为真正的版、画俱佳的艺术品。

在回答“一位5年刻龄与50年刻龄的技师区别在何处”以及“如何传承这项技艺”两个问题时,王文达略加思考后说:“区别在于一刀一笔之间的贯气,深厚的文化积淀体现在刀尖上的是严谨和深沉,这一点需要用心去体会。传承是一项艰难但意义重大的事业,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多培养年轻人。”令人欣慰的是,天津美院版画系毕业生赵亮在两年前拜至王文达门下,为这项传统技艺注入了时代元素和崭新希望。

专家点评

孙宝发(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原杨柳青画社总编辑)

杨柳青年画绝在何处?

一是创新手法。

“半印半画”的多色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制作工艺是天津杨柳青年画区别于其他年画的重要特征。杨柳青年画的每道工序都有专人操作,一幅年画完工时至少要经过五人之手。彩绘是杨柳青年画专属的“独门秘籍”:画师将套印完的画幅加矾后敷于画门上,使生宣纸变成熟宣纸,经作脸、上色、勾道、助线、漆黑、醒粉等二十余道工序方可完成。杨柳青年画人物好看的原因主要在于画工。作脸是彩绘中最有特色的一步,画师用特制的扁笔,一边蘸颜料,一边蘸水,在人物的脸上转一圈,形成一个中间深、两边浅的圆,画师为人物脸部上色前,先要给人物“化妆”,也就是用自制白粉在人物面部打上底色,勾出轮廓。勾完脸后便是“开眼”——画师先在眼部点上眼白;如果是孩子脸,还要打上蓝眼使其显得明亮;之后再用浓墨开眼儿(画上眼珠),“睁眼”以后,画师还要为人物画上眼眉,打上眼影才算彻底完工。

二是风格融合。

杨柳青年画的精细化得益于地利与人和。天津拱卫京畿,漕运发达,被请入宫的画师极大开阔了眼界,作为贡品,画作自然要精雕细刻;天津水陆交通的便利也使得南方北漂的画师将文人画的影响带了过来,使其具有了浓厚的国画味道和鲜明的版味。同时,人物造型受宋元绘画影响尤甚,最为经典的《连年有余》中的胖娃娃形象就是受了当时“短胳膊短腿大脑壳、小鼻子大眼没有脖”造型的影响,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迎合了民间“祈福迎祥”、“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传统绘画的皴、描、点、染技巧也被杨柳青年画借鉴得淋漓尽致,而且创新出淡而不平、淡而有味的独到风格,不再一味的大红大紫,而是有了柔和的粉底。总之,各个时期的特征汇成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她的地位和价值。